分享
2020-09-21 17:39:58

分享

  转自: 互联网怪盗团微信公众号

  9月11日,上交所科创板公布了京东数科的招股说明书。从那以后,我跟很多人交流了对这家公司的看法,其中既有投资者,也有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圈内人士。我听到最多的说法是:“这是小一号的蚂蚁集团。”换句话说:蚂蚁集团是阿里系的金融科技公司,京东数科是京东系的金融科技公司,商业模式和发展逻辑都是类似的,只是后者比前者小一号而已。这个说法正确吗?

  无论上述说法正确与否,外界对京东数科的了解,迄今仍比较薄弱。根据京东官方的说法,京东体系的三大板块是零售、物流、数科——京东零售当然是最受瞩目、被研究得最透彻的,它就是一般人眼中的“京东”;京东物流也吸引了大量注意力,经常被拿来与其他物流公司对比;而京东数科的一些业务,对外界而言则是相对低调的。在本次公布招股说明书之前,对这些业务了解的人为数不多。

  京东数科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在招股说明书里,它列出了三个可比对象:蚂蚁集团、Salesforce、阿里云。

  蚂蚁集团是以金融科技为主的互联网平台;

  Salesforce是全球最大的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商;

  阿里云则是国内最大的公有云及企业解决方案供应商。

  如果上述描述是事实,那么,在登陆资本市场之后,京东数科应该归属于“软件与信息服务”板块,由计算机行业分析师覆盖;而蚂蚁集团则会归属于“非银行金融”板块,由金融行业分析师覆盖。

  从收入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差别:蚂蚁集团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支付以及三大数字金融平台(即微贷、理财和保险平台);2020年上半年,支付业务贡献了36%的收入,微贷平台贡献了39%,而理财平台则贡献了16%。毫无疑问,蚂蚁集团是以支付宝这个超级APP为核心、深度经营C端流量、向B端收取佣金或分润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现在如此,可见的未来仍将如此。

  京东数科当然也有与此类似的业务,主要是京东白条(对标蚂蚁“花呗”)以及金条(对标蚂蚁“借呗”)。2020年上半年,这两项消费信贷业务合计贡献了43%的收入,这个比例固然不低,但是低于一半。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计入理财、保险分发等业务(规模较小),面向C端的金融平台业务对京东数科收入的贡献也仅有一半左右。它增长最快的业务是“政府及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这是一项纯粹的To B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17年的0.8%激增到2020年上半年的5.6%,而且还在以接近三位数的速度增长。

  如果我们更仔细地阅读招股说明书,尤其是数据之外的部分,那么答案就更明显了:蚂蚁集团的首要愿景就是“普惠、绿色的金融服务”,通过开放技术平台让金融机构触达之前不能覆盖的客户;它的长期发展战略的第一条是继续扩大支付宝平台的流量和用户黏性。虽然它也希望服务更多行业,但是金融行业仍是重中之重;至于纯粹的To B业务,例如企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基本不在它的战略方向上(但是在阿里云、腾讯云的方向上)。

  京东数科的愿景则是“以AI驱动产业数字化”,“以数字连接打通线上和线下”。它强调自己帮助企业及政府客户改造业务流程、实现智能化的能力,举出的案例也远远超出了金融行业。显然,这更接近资本市场理解的企业软件或信息技术服务公司,而不是经营流量生意的互联网公司。它给自己定义的业务模式是“TIE”,即“科技(Technology) + 产业(Industry) + 生态(Ecosystem)”——注意这个排序,“科技”排在第一,而C端互联网公司最重视的“生态”排在最后。这充分说明,京东数科的自我定义是一家高度To B/To G的IT解决方案公司。

  或者按照京东数科自身的说法,是“数字科技服务公司”。

  我既研究过IT行业,也研究过互联网行业。我非常清楚,在中国做To B的解决方案生意是很苦的:基础较差,用户习惯尚未养成,可复制性不强,产品和服务很难卖出价钱。多年以来,投资者和业内人士一直非常羡慕欧洲和美国的那些千亿乃至万亿市值的大型软件及信息服务公司——SAP, Oracle, Salesforce, IBM, 乃至微软;它们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To B/To G业务。在中国,还从来没有诞生过类似级别的巨头——今天的A股市场已经拥有一百多家软件行业的上市公司,但是其中大部分的年收入集中在几亿到几十亿人民币的水平,市值突破千亿的寥寥无几。事实上,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信息技术需求将越来越复杂,业务数字化、智能化的要求也将越来越紧迫。它们对解决方案的要求也会提升,从而不满足于传统的软件服务模式:

  传统科技公司不对客户的增长负责,也不会帮助客户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对于客户来说,传统的软件系统是“成本中心”。在传统的软件服务模式下,客户按照License或者项目、人工付费,虽然名字叫做“解决方案”,但是能否解决问题是很值得怀疑的。

  至于客户最关心的业务流程再造、寻找新增长点的问题,在传统上是由咨询公司承担的,它们交给客户的成果是一堆PPT;至于PPT的执行、落地,要么由客户自己负责,要么由其他软件商或系统集成商负责。这显然是一种低效率的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客户转而寻求更高效、更能解决实际增长问题的模式,也就是所谓“数字科技服务”模式:

  数据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任何行业的业务流程当中都应发挥关键作用;所以,科技公司应以数据为核心去指导客户。

  科技公司应该为解决方案的结果负责;它不但应向客户提供一套理念,还应具体负责理念的执行。在客户改造业务流程的整个过程中,科技公司都应该深度参与。

  这样的新型科技公司必须同时具备用户、技术、数据和行业知识(Know-how)这四个要素,而传统科技公司往往只具备技术和行业知识,甚至只具备技术——我们或许可以说,具备全部四个要素的才能称为“数字科技服务公司”。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所有互联网巨头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移动流量红利已经被瓜分殆尽,每一个C端市场的格局都趋于稳定,下一个风口将是“产业互联网”或者“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其实就是To B/To G的数字科技解决方案。

  在京东数科招股说明书的第六节第一小节,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坚持做行业里最苦、最累、最难的活,因为这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事情,也是最长久的事情。”这句话与不久前刘强东在内部信里提到的“结硬寨打呆仗”“回归初心”相映成趣。从历史上看,京东还真是一直在做最苦、最累的活儿,从自营电商到自建物流,以及严格意义上的To B数字化生意。在电商行业,不一定所有人都赞成这样的思路;但是在应用解决方案行业,这可能恰恰是唯一正确的思路!

  服务企业及政府客户,与服务个人消费者客户,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前者起步更慢、获得信任更难,规模效应产生得很晚,高利润的“甜蜜期”就来得更晚了;做后者可以高举高打、大水漫灌、立竿见影地看到成效,做前者则需要无穷无尽的熬下去。无论如何,只要越过了平衡的拐点,企业软件及解决方案业务可以成为稳固的赚钱业务——传统的科技巨头,例如微软、Oracle和SAP的利润已经很丰厚了;如果新型的科技公司能够进一步为客户的业务负责,甚至真的成为企业的“首席增长官”,那么利润空间甚至会更大。

  然而,投资者还是会半信半疑地问:

  “如果数字科技服务业务这么有前途,为什么应该由互联网公司去主导呢?”

  毕竟,中国有数量庞大的软件和IT服务公司,这一领域里的老玩家已经很多了,为什么新玩家一定能后来居上呢?这是个好问题,答案也很简单:

  首先,因为互联网巨头具备强大的人力及财务资源,其规模远远超过传统的软件公司;

  其次,因为互联网巨头经历了C端市场的锻炼,积累了技术和数据能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行业的数字化。

  截止2020年6月底,京东数科拥有9989名员工,其中4172名是研发人员——这两个数字可能超过了99.99%的国内软件或信息服务公司。2019年,它的研发支出为25.7亿元,2020年上半年则为16.2亿元——同样只有极少数传统软件公司能达到这个水平。互联网公司在To B业务上毫不吝惜投入,客观上产生了一种效果:用C端业务把B端业务养起来,等待它成熟,在长期实现自给自足。

  在技术和数据上就更不用说了。京东数科通过与京东集团签署的《数据信息合作协议》,可以在合法范围内利用后者涉及多个场景的庞大数据信息,从而实现较强的算法及数据分析。这是传统软件公司完全不具备的,因为它们没有这样多、这样健全的数据。其他互联网巨头的To B业务也享受着类似的优势,这种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京东数科还是一家“金融平台”色彩和“数字科技解决方案”色彩参半的公司。如果一切顺利,To B和To G的业务将贡献越来越高的收入,而京东白条、金条等信贷业务占比将逐渐降低。到了那时,与其说京东数科是“小一号的蚂蚁集团”,还不如说它更像Salesforce或阿里云、腾讯云——当然实际上京东数科也与其不同。正如京东数科招股书所披露,“整体而言,蚂蚁集团、赛富时(Salesforce)和阿里云分别在数字经济范畴下科技、行业和生态的不同层面或不同领域开展业务,但该等公司的客户群体、经营范围、业务模式与公司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其财务数据与公司并不直接可比。”

  结合过去几年在科创板受追捧的科技属性公司来看,京东数科这种新型“To B独角兽”带来的新空间,恰恰是A股市场尤其是科创板非常欢迎的。

  2020年上半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为50.81%;同期京东数科的毛利率则为67.07%,创下了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它的资产很轻,固定资产占比很少,而且几乎没有长期负债,这又与那些重资产的硬件类独角兽形成了鲜明对比。综上所述,京东数科受到科创板的欢迎并享受一个同类公司当中较高的估值,似乎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京东数科的未来要取决于它的To B/To G数字化业务愿景能否实现。现在我们不能未卜先知,也很难下一个确定的判断。不过,这至少是值得期待的,因为京东数科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乐意在这条艰苦而光明的道路上持续投入资源。

相关阅读

新浪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