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01-28 10:05:00

分享

  金融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对于银行业而言,把握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发挥自身禀赋优势是银行战略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和银行业发展产生深刻变革,能否承担起社会责任、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融入战略与业务发展之中,则正在成为银行业行稳致远的关键。

  尤其是对于大行而言,基于其深厚的积累和遍布全国甚至全球的服务‘触角’,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作为生产要素‘方向盘’和‘指挥棒’的作用,甚至在新的产业发展需求下勇闯‘无人区’,填补金融服务的空白。

  在国内市场上,中国银行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从疫情期间减费让利、助力复工复产,到落实‘六保六稳’,在疫情带来的特殊市场环境下,中国银行围绕市场需求进行了许多创新性探索。

  而面对国内国际发展的新形势,随着2021年‘十四五’规划为金融业赋予新的使命,也为金融机构资源倾斜方向提供了指引。2022年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之下,中国银行业再次展现了大行担当,从‘一体两翼’的顶层战略设计出发,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拥抱和融入社会经济变革的浪潮之中。

  一、大行担当:探索‘无人区’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令整个社会猝不及防,尤其是对于一些抗风险能力低的小微、三农客群,他们亟待金融服务补充,但是特殊的环境使得传统的方式与手段不再奏效。

  根据此前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保险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与经验》(下简称《报告》),在疫情防控中,银行业保险业站稳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抗击疫情定位,发挥了金融行业应有的作用,形成了银行业保险业抗击疫情的中国经验。

  其中,聚焦小微企业,精准实施帮扶,结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变化,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金融科技赋能、推动创新服务,尤其是推广非接触式服务模式等,都是监管部门在过去两年的实践中总结的重要经验。

  而这些经验恰恰是不同市场参与者基于市场需求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不断探索的结果。

  以中国银行为例,基于其在综合化和全球化方面的特殊优势,除了金融让利、快速出台延迟还款等一揽子保障措施之外,中国银行在过去两年里不断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其中一些,甚至是勇闯‘无人区域’的尝试。

  比如,中行在同业中首发‘复工贷’,通过丰富个人普惠贷款产品体系助力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复工复产。相较于以往银行提供的小微金融服务,中国银行借助产品创新进一步实现了客群下沉和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滴灌’。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疫情带来的线下服务停摆问题,中国银行推出‘惠如愿’系列线上产品,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分析和挖掘客户信息,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实现高效便捷的全线上服务。

  在2020年业务快速发展的基础上,2021年,中国银行的普惠金融服务再次取得跨越式发展,多项指标创下历史新高。

  截至2021年12月末,中国银行银保监会‘两增两控’口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8815亿元,较年初新增3059亿元,贷款增速达到53%,在四大行中位居第一。

  中国银行还将线上化服务技术与经验进一步迁移到‘三农’、科技、供应链金融等更广泛的业务上。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12月末,中国银行已为超十万家客户提供超1500亿的线上贷款支持。

  此外,为了解决疫情给外贸行业、进出口业务带来的挑战,中国银行也进一步发挥自己境内外的协同优势。加强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帮助企业保订单、稳生产。

  期间,中国银行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举办‘线上+线下’贸易对接会,并通过优化中银全球中小企业跨境撮合交易系统提供云洽谈、云签约、云直播的全流程服务。

  无论是推动金融服务本身的迭代与进化,还是通过非金融服务延伸至产业链的场景与生态之中,中国银行都在关键时刻展现了自己的大行担当,也引领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航母舰队’出击:打造‘一体两翼’新格局

  从更高的维度来看,中国银行在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所做的创新与努力,已经透露出其在‘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构建‘一体两翼’新格局的战略构想。

  所谓‘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一体’主要是指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同国家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更加紧密衔接;而‘两翼’则指代突出集团全球化、综合化特色优势,联通全球金融市场和境内多层次资本市场。

  从‘一体’的发展来看,支持国家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发展建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在‘十三五’阶段助力脱贫攻坚等等,本就是中国银行一以贯之的发展脉络。

  而‘两翼’格局的打造,则与这家百年大行的历史积累有关。

  从纵向发展来看,中国银行曾长期作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统一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开展国际贸易结算等外汇业务。时至今日,中国银行的境外业务贡献度依然保持中资同业第一的优势。

  而从横向对比来看,整个中银集团的综合化协同优势逐渐显现。包括证券、保险、理财等多家子公司通过协同合作可以将服务延伸至更长的产业链之中,满足新业态下多元复杂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而创造出更大的市场价值。

  在‘十四五’开启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之后,中国银行也将这些优势与能力进一步整合,以满足新阶段国家战略和市场发展的新需求。

  以绿色金融的发展为例,随着中国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场广泛深刻的‘绿色革命’已经在各行各业展开。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曾提到,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各行业从生产到消费等环节进行全链条、全方位变革,相应也面临着创新生产技术、调整资源分配的艰巨任务。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和资源配置中枢的金融机构,是联结多方经济主体的关键纽带,其绿色转型可拓展到全生态系统和全产业链,成为经济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助推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从顶层设计着手,制定了‘十四五’期间全集团绿色金融发展规划战略,首次确定了五年量化目标——‘十四五’期间计划对绿色产业提供不少于1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境内对公绿色贷款余额占境内对公贷款的比例较‘十三五’末提升不低于5个百分点,力争达到10个百分点。中国银行还从加强考核力度、差异化授权、创新缓释手段、调整风险权重和经济资本、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实施优惠价格向绿色金融倾斜业务资源,为业务发展全方位提供政策支持。

  此外,中国银行也充分发挥自己的综合化和全球化优势。

  一方面,中国积极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和标准与国际接轨。为此,中国银行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成为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支持机构;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也基于协同优势打造了多元的‘中银绿色+’产品服务体系,囊括了绿色基金、绿色理财、绿色存款、绿色租赁、绿色保险、绿色供应链、绿色托管、绿色股权投资等各类产品和服务。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9月,中国银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1.1万亿元;承销境内绿色债券规模在银行间市场排名第一,承销境外绿色债券规模在彭博“全球离岸绿色债券”排行榜中位居中资机构首位;绿色债券投资量居市场首位;发行了全球金融机构首笔公募转型债券、全球金融机构首笔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和全球首笔可持续发展再挂钩债券。

  事实上,不只是绿色金融,在包括科技金融、财富金融等其他关乎‘十四五’目标的业务上,中国银行都主动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比如,为了推动科技金融发展,中国银行明确在‘十四五’期间提供综合性支持2万亿的业务目标,搭建科技金融授信业务试点体系等。

  而在支持新兴行业发展方面,中银国际、中银证券、中银投与多家分行行司协作、司司联动,通过‘投行+投资’业务联动支持股权投资项目发展。

  从这角度来看,‘一体两翼’的战略构想不仅把握住了国家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产品、服务甚至是发展方式的调整与创新也让中国银行在更具想象力的赛道上率先起跑,拥抱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相关阅读

新浪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