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之中,百十春秋不过弹指一瞬;但对于中国而言,过去100多年时间却意义非凡。从战火纷飞到安居乐业,从百废待兴到经济腾飞,无数‘中国奇迹’在这片土地上诞生。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金融业的发展也支持和见证了国家的改革与变迁。
2022年,中国银行正式迎来110周年。
作为中国创立时间最长的银行,中国银行的成长壮大根植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在过去的百十春秋里,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和重要节点上,都能看到中国银行的身影。
作为一家完全由民族资本建立的银行,从1912年成立之初,中国银行就承担起引领现代金融制度建立、恢复稳定金融秩序的重任;在建国后百废待兴之时,中国银行发挥外汇专业银行优势,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外汇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持;到改革开放后,中国银行继续作为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先驱,一面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迈进,一面承担起大行使命与责任,为国家多项重要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助力。
如今,中国银行不仅在国内市场上保持着独树一帜的领先优势,全球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从市场评价来看,在三大国际评级公司的评级中,中国银行保持中资可比同业最高水平。此外,中国银行在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官方合作伙伴之后,又携手2022北京冬奥会,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双奥银行’。
眼下,国家‘十四五’蓝图全面展开,对金融业助力实体经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共富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也在最新规划中提出,加快建设‘以国内商业银行为主体、全球化综合化为两翼’的战略发展格局,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大行‘进击’:领先优势稳固
过去两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全球经济都面临着严峻挑战,银行业也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根据麦肯锡统计,仅2020年上半年,全球银行业贷款损失拨备就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
而根据银国新办在银行业保险业2020年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上披露的情况,由于金融让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20年,国内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1.8%,不良贷款余额达到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816亿元。即便是在2021年,疫情隐霾也仍未散去,行业仍处于持续的周期波动之中。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国银行在2020年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双正增长,尤其是作为新战略发展格局‘两翼’的全球化、综合化收入贡献度持续提升。广发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截止到2020年末,中国银行综合化经营收入贡献度达10.49%,境外业务收入贡献度为23.4%,保持中资同业第一。
到2021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交出的半年报依然亮眼。半年报显示,该行营收规模同比增长6.0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79%;不良率环比持平于1.3%,在五大行中处于最低水平。
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要交出这样一份答卷并不容易。
提前布局、踏准市场节奏,是中国银行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下完成‘逆势增长’,甚至实现跨越式发展。
复盘过去几年中国银行的实践来看,中国银行有的放矢地选取了‘八大金融’作为着力发展的重点,包括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消费金融、财富金融、供应链金融以及县域金融。
它们都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
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2021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境内人民币贷款增量达到8632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7816亿元,同比增长35.8%;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83.5%;绿色信贷余额突破万亿元。
财富金融业务也是一大亮点。2020年,中国银行个人全量金融资产突破10万亿大关,财富管理收入增长42%,基金代销收入增速超过100%。而在2021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个人客户全量金融资产规模进一步突破11万亿。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孕育着巨大市场潜力的赛道,也是亟待金融‘活水’灌溉的领域。
典型如财富金融,在国家‘十四五’提出的共富目标之下,让更多长尾客群分享到资本市场的红利、实现财务增长是金融业的使命,更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同样,随着‘碳中和’掀起一场广泛且深刻的绿色工业革命,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也必然影响金融机构的战略布局,而银行业正在成为国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助推器。
换言之,在面向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中国银行再一次建立起先发优势。
二、数字化‘蝶变’:重塑引擎动能
当然,选择赛道是一回事,能否真正创造价值、建立起市场优势却是另外一回事。
新冠疫情的爆发彻底改变了社会经济环境,随着用户习惯与产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线上化、个性化、多元化已然成为银行服务的新趋势,开放、敏捷、协同则是银行适应新环境的必要条件。
不久前,央行刚刚发布了第二个金融科技三年规划,即《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其中提到,加强数据能力建设、深化数字金融金融应用、深化金融服务智慧再造等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激活数字化经营能力迫在眉睫。
更进一步说,银行业正在迈向‘以客户为中心’重构产品与服务的时代,而数字化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与基础,也是驱动业务发展的新引擎。
面对这场关于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军备竞赛’,中国银行已经投入和积累许久,从基础设施重构到场景生态建设,数字化能力已经渗透到整个金融产业链之中,推动经营管理、产品服务全方位升级。
去年刚刚完成7.0迭代的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随着手机App成为零售银行,甚至银行整体触达和服务客户的主战场,在此次升级中,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的前端服务体验大幅提升,‘金融+场景’、‘科技+关爱’、‘智能+专业’、‘全球+全景’的服务特色进一步凸显。
一方面,中行重点布局的四大战略级场景——跨境、教育、体育和银发纵深发展,通过构建‘金融+场景’生态模式,可以从客户需求与习惯出发,通过场景融合、服务创新、数据驱动和资源整合实现精细化运营,实现‘千人千面’的深度个性化服务,进而提升客户粘性。
比如依托跨境金融优势,中国银行携手合作伙伴向留学、旅游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更加完整的服务体系;而围绕银发客群需求,平台不仅提供适老化服务,还深入养老、健康、缴费等日常消费场景与需求提供一站式金融和非金融服务。
公开信息显示,截止到2021年上半年,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数达到2.23亿户,较上年末增长6.06%,月活客户与交易金额分别同比增长24%和27%,展现出了获客与获客的巨大优势。
另一方面,在前端服务优化持续提升的背后,是‘冰山之下’智慧中台、高效后台的建设。
典型如集团人工智能平台‘中银大脑’,就是支持业务走向自动化、智能化的关键环节。中国银行推出的智能投顾服务‘中银慧投’,可以针对不同场景和客群智能匹配投资组合,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理财收益和体验。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上半年,‘中银慧投’的累计平均收益率高达41.86%,超过基准业绩27.4个百分点。也正是基于其强大的服务能力,截止到2021年上半年,‘中银慧投’持有用户数达25.6万人,同比大幅增长92%;销量接近89亿元,同比增长160%。
如果从更加底层的数字‘新基建’出发,中国银行还在加速推进‘绿洲工程’(OASIS),一大批自主研发的基础技术平台落地也为关键技术自主科技控、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和赋能业务与场景提供了最强有利的保证。
未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成熟期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使用,加快重塑业务新模式,银行数字化能力的内涵与外延也将进一步拓展。而对于中行这样一家百年大行来说,保持对科技的重视与投入,持续提升数字化发展能力,是其穿越周期、保持定力、永立潮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