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09-29 16:20:56

分享

  8月25日,泰康保险集团联合中信出版集团举办《长寿时代》新书发布会。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就长寿时代发生的社会变化、经济变化以及如何积极地应对老龄化进行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的文字实录。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讲讲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这本书名很有意思,长寿时代和老龄社会好像有点细微不同,它更积极一点。老龄化、老龄社会总是觉得多多少少有负面、包袱的意味,长寿时代感受上就有点积极的含义。我首先对这个积极的含义就联想到几点:

  一是人类会遇到很多问题,一些问题是因为无知、愚蠢犯的错造成的,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它不是因为无知、愚蠢,而是由于长期的努力奋斗带来的新问题。老龄是说人的生命越来越长了,它不是因为无知才造成生命越来越长。发达国家日本人均期望寿命80多岁,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事,因为生命有意思,有意思的事长久一点,当然很好。《长寿时代》研究的问题本身是非常积极的。现在很难说我们搞清楚人类变得这么长寿到底哪些因素在支持。我记得有位对我影响很深的一位先生,在他90岁的时候我们大家给他祝寿,他底气非常足,讲话的声音非常洪亮,第一句话就说“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活到了90岁”,这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感慨,但是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科学问题,人怎么轻而易举就可以活到90岁,它一定是很多条件发生变化的一个综合的结果。这个结果总的来说都来自人类奋斗,包括大家那么注重健康、养生,医疗方方面面的器械,现代化工业品,夏天有空调,在非常炎热的情况人很难活到90岁了。但是不是穷尽了,我不敢说,要听专家说为什么人类寿命会这么长。

  当然积极努力带来的结果本身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跟因为愚蠢、无知造成的问题性质不一样,因为做了很多努力才让人的寿命变得这么长,中国平均期望值可以达到77岁,可以造成这个结果,也造成了解决新问题的很多条件。人能活到77岁是很多东西在支撑,这些对于解决77岁平均年龄带来的问题,也提供了一个基础。这是真正面对问题乐观主义的一个科学基础,如果这个问题完全没办法、没条件解决,那再乐观也就是一个心理活动罢了。所以这本书取了《长寿时代》,把多少年围绕这个领域专业的思考、探索凝聚到《长寿时代》来,我读下来觉得是蛮有意义的。一个现象,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来历,长寿这个问题的来历是人类过去的很多努力和奋斗(形成的),例如工业化、城市化、技术进步、环境改造、医学、生命科学,还包括每个人都在乎生命。我在国内各地看大妈们跳广场舞也是很欣赏的,里面有种人生态度在,早晨起来河边、路边锻炼的人数很多,这些东西都带来了长寿时代。

  方方面面的进步带来的结果也会产生新问题,这些问题要认真梳理和观察,挑战也不小。刚才PPT里有个数,中国的预期寿命是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差10年,书里有些发达国家这个差距会小一点,有9年,有7年,好的大概是7年。寿命延长了,但有尊严的生活多长呢?这中间有个差距,这是一个问题。那这个问题就要很好地聚焦应对,我刚才讲了能把中国人的寿命延长到77岁,是社会具备了很多条件,但是这个条件并不是自动就可以解决它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中间要调整,要有人做新的努力,要重新去重组现有资源,同时恐怕还要开发一些新的资源才能应对未来。真正所谓把问题引向解决问题,就应该非常聚焦的分析客观条件,哪些条件可以集聚起来。在这个领域我熟悉的语言就是所谓新问题是让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任何均衡一打破相对价格就发生变化,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以后最重要的是要让社会方方面面对这个变动的价格变化做反应,如果有障碍,那人类要面对新问题解决起来就会困难。

  从认识路线来说,我对老龄社会的认识跟这本书里路线是一致的。最早对老龄社会有印象就是看看日本,1988年第一次访问日本一个印象就是街上怎么有那么多“生命”,日本的“生命”就是保险公司。日本这个问题是比较重,后来去了几次,确实是七八十岁人开出租车,我那时候岁数比现在还年轻,弄得很不好意思,但是去多了以后跟日本的一些学者、朋友讨论,比较日本和欧洲的一些高收入社会,差距在什么地方呢?日本有一个教训中国要特别当心,在移民政策上弹性太小,他们希望岛国非常纯粹的日本人,外国人移民的壁垒太高。其实这就是一个相对价格的问题,有这么多老人,老人也有很多财富,其实有很多购买能力,但很多事情做不了。

  世界上虽然总的趋势是老龄化,可是相对差异是非常大的。如果日本移民政策增加一点弹性,不要说达到非常开放,自由进出,但比如说达到英国的水平,我们现在到英国去看,英国有许多印巴人,非洲人。对他们来说给老人家服务有很好的收入。所以今天有些问题这里有一个想法要跟在座各位一起讨论,今天有很多问题仅仅在民族主权国家范围内不能完全解决,有些问题当然还是民族主权国家主导,比如地缘政治、国防、防疫,但是有些问题要打通来解决。全球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相信它还会继续,因为有些问题需要这个来解决。某种程度可以把全世界发达国家就看作全世界的城市,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就是全世界的农村,其实是世界范围的城市化问题。我们国内城市化问题怎么解决的?城里很多老人,泰康养老社区工作人员哪来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允许要素在更大范围比较自由流动,有很多难题就会变成难以解决。日本老龄化社会,产生一些概念,比如无缘社会,一个人既没有地缘,没有血缘,也没有职缘,所谓孤独死,这些现象都要引起我们社会的注意。

  我们会普遍把老龄化看作是负担,因为去日本人很多,看了以后脑子里容易形成一个概念,觉得老了就很惨,老龄化社会就会变成一个重大的压在我们头上的一个事儿。我想这里首先有一个思维的问题,看到这个问题怎么产生的,如果是多少年积极努力的结果,它可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就创造了一些条件。倒过去讲也没有那么绝望,如果真是储蓄没有了,钱没有了,力气也没有了,那寿命还能这么长吗?这有点像中国古代的方蛇的故事,一个人见了另外一个人吹牛说见过一条蛇,10丈宽,100丈长,没有人相信。他说那就90丈长,还没有人相信。他就不断地减,最后减到长10丈,但是忘了把宽也减下去,所以最后说是条方蛇。世界上万物是好多变量要变一起变的,怎么可以说所有问题都不行,只有寿命会很长呢?所以焦虑是无源的焦虑,无源的焦虑不导向问题的解决。其实战争一结束,和平一来,人口就会增长。人口增长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最后得出结论说人口太多,要进行一次强干预,强干预的结果当时是恢复了某种平衡,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当年很多专家计算中国资源最优承载人口,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发布了这样一个权威报道,结论是中国最优承载人口是6.7亿,当时中国人口公报数已经9亿了。我老师课堂上就问把谁去掉呢?有一个答案我到今天也不能忘记,说先把这两位作者去掉吧。资源是技术的函数,资源怎么可以算清楚。

  倒过来看中国经验,书里提到一个问题,未富先老,中国高龄人口跟发达国家比,人均一万美元。超过65岁人口比例是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均三万美元的时候,这个数据也会容易引起焦虑。但是换个思路看大可不必,我观察过两件事也许对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有帮助。中国在人均收入什么水平情况下城乡普遍可以洗热水澡,我下乡十年,在我下乡的时候没有洗过澡。改革开放以后,可以洗上热水澡。更有说服力的是中国人普遍用上手机,我们需要那么多资源才可以解决人类的一个问题吗?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不一定,因为这里有很大的后发优势。中国手机制造业的竞争,当然也包括几大国家通讯商普遍布基站,让信号覆盖整个国土。很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家庭都有手机,这个现象在非洲、印度都很普遍。这里真不是说发达国家人均花了多少资源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们一定也要那么多资源,因为学习规模经济、后发优势,它会让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资源条件发生变化,这会给我们一个新的信心,同样支撑77岁、80岁、85岁的养老整个社会到底用多少资源,怎么调配得当,就可以缩短健康老龄和老龄的缝隙。

  这本书我非常欣赏的还有一点是有理想、有理念,有整个对于这个问题的全球和国家的扫描,同时也非常注重经验。经验是我们应对任何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哪怕是局部。问题带来成本、麻烦、痛苦,只要有问题,总有人在努力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对人类最基本的信念。不要说有了问题,我来想什么办法。有了问题,有人疼,有人难受,难受以后,有人行动吗?有人探索、尝试吗?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收集这些经验,分析这些经验,梳理这些经验,然后把它系统化,看看里头还有哪些问题,再投入什么东西可以再往前走。我相信这就是泰康方案当中非常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的一个方向。

  谢谢各位!

相关阅读

新浪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