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11-15 10:06:38

分享

  11月12日,由哈佛大学、武汉大学携手泰康公共卫生及流行病防治基金共同举办的“全球大学领袖论坛——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在武汉召开,数十位全球顶尖学者共论如何应对疫情和其它公共卫生问题,以及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全球合作。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她表示,针对疫情,目前有众多全球合作正在进行中,一些创新的突破大大加快,综合抗体的研发速度和临床研究速度也大大加快。

  她认为,全球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面对疫情方面。“如果说我们失去全球化,如果真正出现的逆全球化,会给我们会带来极大的灾难,因此我们真心希望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来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弹性和这种抗灾力。”

  以下为肖瑞平发言的同声传译实录,略有编辑和删减:

  今天我想谈一下在危机当中的创新,我们必须问一下自己,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威胁是什么?几年前比尔盖茨对我们说过,最大的威胁不是核武器而是微生物,现在来说确实有全球危机。新冠疫情已经是全世界的危机了,在武汉这座城市,我们有很多的专业人士,包括国际和中国的专家都做出了努力,付出了牺牲,有很多人也献出了生命,在这里我也想指出这里科学科研的情况。

  这是在中国疾控中心最早发表的两篇文章,也是第一次谈到了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机制以及数字。二月底的时候,钟南山院士发表了他的文章,描述了一千多例病人的临床表现。这确实是一个全球的危机,不光是中国,不光是武汉。

  1月23日我们在武汉宣布封城,我们在灾难面前做一些什么呢?为了打破传播链,我们学会了很多不同的方式,用了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也用了一些日常方式,有一些方式可能是我们平时想象不到的,但是在这种特别的情况之下也不得不采取了。比如说我们来看在1月份到4月这一段时间,三个月的时间中,我要特别的感谢在座很多观众,你们真的作出了牺牲与贡献。

  我们在全球旅行基本上已经停下来了,我们之所以停掉那么的国际旅行是为了打断传播链,从社交距离来说我们严格进行,包括美国、欧洲各个国家强调社交距离,这个概念大家已经很清楚了。

  新冠病毒的检疫和隔离是到处都在进行之中,而且促进了很多技术甚至是尖端技术以及设备的研发。从大学的角度来说,还有在中学也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关闭了差不多半年了,在中国是这样的,在美国也是,到现在还有很多没有开放的,依然是在上网课。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对我们来说很不常见的局势,以前要做关校,停校要做决策,现在几个小时我们不得不快速的决策。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需要多学科的,包括像生物各个领域都要建起来自己的基准,建立跨学科之间的合作。现在也有很多全球合作在进行之中,包括分析2019新冠病毒基因序列,都是针对全球开放来进行的研究,也有很多的信息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也包括在很多杂志上都有。像新英格兰这样的杂志上,还有疾控中心的杂志上都有大量的文献出现,还有同行评议的杂志。所以我们提出了开放科学的概念,我们大大的促进了技术的分享和开发。

  有哪些研究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呢?我们要关注应用科学和基础科学之间的平衡。有了全球的合作之后,可以看到创新的脚步也是在不断的前进,甚至是大大的加快了,我列出了其中一些创新的突破,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有一一念给大家听,但是这种创新的精神一直都是在的。

  我们也在讨论谈到基因的开发有多么的快,真的是非常快,但是再怎么快也要追赶上疫情传播的速度,现在有很多的临床实验正在进行中,以前做一个疫苗需要很多年的时间,但是我们现在用月来作为单位开发疫苗。

  现在来看一下综合抗体的开发速度也非常快,从临床来说速度也大大提高了,离不开高技术的应用,也离不开全球的合作。有一点需要指出的就是,这种高速度带来了很多的一些不好的信息或者是错误信息的传播,因为有时候有一些政治家是不负责任的,他会肆意传播一些没有根据的或者不够可信的数据,那我们杂志10月份出了一期的专刊,还有一些杂志也做了一些科学方面的澄清。

  总结一下,全球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疫情的应对方面。如果说我们失去全球化,如果真正出现的逆全球化我们会带来极大的灾难,因此我们真心希望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来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弹性和这种抗灾力,尤其是面临全球大灾难的时候,我也特别的相信风雨之后一定会有彩虹,风雨一定会很块的过去,我们做好准备来拥抱更加安全和健康的社会,来拥抱风雨之后的彩虹,谢谢!

相关阅读

新浪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