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楠:从端侧AI的起点,看到AIoT的广阔未来
张楠赓并不像一个典型的80后,年轻的面孔和头顶间杂的白发反映了创业者常有的疲惫。谈及自己的创业初衷,他坦言,“我喜欢折腾新鲜事。相比追随别人做已经很成熟的事情,我个人更愿意做出一些新的探索。”张楠赓十分笃定。

北航计算机本科毕业后,张楠赓有过一段在事业单位做“螺丝钉”的时光,每每回想起这段经历,张楠赓会觉得唏嘘不已。彼时,他还是航天科工集团的一名技术人员,漫长的服务期让他在生产和品控方面积累了扎实的经验。三年后,他没有走大多数同事选择的路,而是回校继续深造,理由依然是“我希望每天都能新的东西出现,做更有挑战性的事情”。
求新并不代表浮躁,好奇心的确能够创造世界,但前提是能够将“求新”的态度,在产品定位、研发和推向市场的路径中,做到扎实,落到实处。不得不说,这与张楠赓在事业单位内积累的工作经验息息相关。
北航深造期间的张楠赓并不“安分”,在经历了很多新鲜尝试后,他最终将方向确立在区块链ASIC芯片。受限于学校读书环境的困囿,张楠赓决定于2012年退学创业。一年后,嘉楠Canaan横空出世,并于同年发布了全球首款基于ASIC芯片的区块链计算设备,此举意味着嘉楠成为该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公司,没有之一。
在区块链领域获得的成功,其实已经是张楠赓头顶上的光环。毕竟人们很难想象他在几年时间就走到了很多80后创业者不敢想象的高度。但对张楠赓来说,更“新鲜”,更有吸引力的东西也逐渐在他的心中酝酿成熟,这就是AI芯片。
从区块链到AI芯片,这样的跨越对张楠赓而言并不突兀。2016年,AlphaGo大败李世石引发社会热潮,AI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在聚光灯之外,张楠赓及其团队已经开始着手AI芯片的研发。“当时我们的半导体工艺已经走到了16nm,我们在2016年就已经是国内前十能够实现量产16nm芯片的公司。这时团队开始思考,除了矿机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规划了很多方向,包括手机芯片,为基因工程以及制药行业提供加速芯片等等。”
而之所以选择AI芯片,主要源于两点考量。从技术角度而言,“AI芯片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计算架构,它对数据流的处理跟矿机其实非常相似,所以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与此同时,5G技术的突破能够在未来实现更多碎片化设备的接入与通信,为端侧AI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从外部环境看,无论是国家在顶层规划上的引导,还是足够宽阔的市场容量都足以承接本土AI芯片的发展。
当然,选择AI芯片也与张楠赓个人的探索欲有关,“我有一个习惯,一个行业如果已经有做的不错的公司或者产品了,比如说做CPU,那我就觉得别去弄了。而AI芯片这边直至现在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特别好,这种行业才适合创业者去折腾。”
网络商店就能买到的AI芯片,不惧怕任何质疑
事实上,国内AI市场的创业高潮期是在2016年到2017年。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共有152亿美元资金流向AI初创企业,中国AI创业者获得了73亿美元投资,占比为48%,几乎是全球AI创业的半壁江山。
在过去两三年里,国内的很多AI芯片公司,比如寒武纪、地平线、深鉴等公司,受到了业界非常多的关注,但随着2018年资本市场寒潮的到来,这些顶着AI芯片光环的创业公司们开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这时候行业给予他们的更多是审视,甚至质疑。
嘉楠作为中国AI芯片产业中当中的一员,自然也要经受同样的考验。张楠赓说,“我始终相信的是,只要产品足够好,我们就不畏惧任何挑战”。
在2016年,嘉楠成功实现 28nm 制程工艺芯片的量产,迈出了 AI 芯片量产的第一步。之后又在2018年实现量产全球首款基于RISC-V自研商用边缘智能计算芯片勘智K210。这款芯片,绝不是所谓只能看到宣传资料,但是却没有渠道采购的“PPT芯片”,它甚至可以在嘉楠的网店或百度AI市场的渠道中直接购买。

如张楠赓所说,“任何对我们的芯片感兴趣,无论是正面的意见,还是反面的疑问,你都可以通过直接买来的芯片去测试我们的性能”。这其实是一种对产品技术能力的自信。作为嘉楠第一代可容纳神经网络模型的一体化人工智能SoC芯片方案,采用RISC-V全新指令集,针对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领域,主要目标定位于IoT市场。
很明显,这款芯片的定位接近于Google Edge TPU,但它的成本足够低,并且对外开源了丰富的文档资料帮助开发者使用芯片,真正降低了AI应用门槛,甚至是对AI开发感兴趣的大学生也可以很轻易地获得这个能力。
发现端侧AI背后的巨大机会
必须承认,从AI芯片的整个大环境来看,这确实已经转化成巨头的游戏。芯片巨头Nvidia已经牢牢占据AI芯片榜首,之后则是英特尔、谷歌、高通等一众巨头。云端AI芯片强调通用化,主要场景面向于数据训练,无论从技术门槛还是对企业生态的要求都更高。巨头林立,留给创业公司的市场空间相对狭窄。
而在端侧,AI芯片市场还处于完全的蓝海状态,需要有公司像在汪洋大海一样的场景中,去捕捉到机会。
张楠赓告诉我,“AI在端侧市场极其不成熟,这种程度会让人出乎意料。例如智能门锁行业,初期到连国家标准都没有,再比如智能门铃,最主流的产品甚至还做不到识别到底摄像头前面的物体是不是人。”
可是,为什么AI芯片巨头纷纷挤在云上,而没有更多的关注到端侧?这是因为云可以自成生态,一旦形成了技术标准,非常容易量产,能够短时间就获得巨大的回报,我们从Nvidia过去几年在股市上的表现就可见一斑。而端侧,要面临复杂的应用场景,这些场景不会主动去适应AI芯片,只能让AI芯片先去融入场景。
所以,张楠赓从中摸到了另一种新的思路,“我们最后想通了一件事,嘉楠不应该定位于一个传统的芯片公司。传统芯片的商业模式中,产品可替代性非常强,用户粘性弱,所以我们必须跨出传统芯片行业的思维。我们认为不要做单一的芯片售卖,而是遵循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要能够持续地提供服务。而且,也只有AI芯片才能支撑起这样的商业模式与思路。”
这个思路的成型,也让嘉楠从AI芯片走到了应用和解决方案的维度,看到了更广阔的市场。
张楠赓坦言,“我们经过了长期思考与探索,才最终确定了这样的方向,以AI芯片为主要核心的差异化竞争力,为端侧的AI需求,去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张楠赓认为,如果仅仅针对某个单一场景提供产品,企业会面临巨大压力。“比如我只做智能门锁,门锁这个市场推不开死了,这就不行。第二,现在的AI芯片需要先进工艺和出货量来支撑。单一场景无法支撑庞大出货量时芯片就要多一点功能。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做了一代边缘侧AI芯片勘智K210,同时也做了无感门禁系统,智能读表系统,智能门锁模块等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在很多领域进行摸索。
很多人也许会有疑问,从AI芯片过渡到解决方案,嘉楠的初心还在吗?
对此,张楠赓说,“我们的确是从芯片和技术起家的公司,从这个基础上往下走慢慢就发现,这些东西也远没到极限。嘉楠也在做中间层的数据服务,基于AI的数据中台。但我们依然有自己独特的定位。比如大多数端侧的摄像头只是同步照片本身,而我们最大的特点是将目标的原始数据生成结构化数据,我们给出的不是数据本身,而是某种结果。”
不难发现,这其实打破的就是端侧“伪AI”的现状,很多端侧的设备号称“智能”但是并没有在端侧做数据处理,实际的计算还发生在云上,而嘉楠将自研的AI芯片融入到端侧的设备和解决方案,是真正让端侧做到了AI赋能。
从端到云,未来的故事也许会更精彩
区块链领域的成功,不代表张楠赓可以将成功复制到AI芯片领域,但这种对产品的理解,对端侧AI场景化的理解,以及对市场未来走向的判断,就是张楠赓最重要的一笔财富。
“国内通用AI芯片领域,我非常看好华为和阿里两家公司,他们既有场景,也有技术。但是在端侧AI,我认为区块链的优势会得到体现。”张楠赓说。
区块链计算设备的特点就是同成本前提下做到能耗最低,效率最高。那么当端侧的应用场景逐渐固定,算法和体系结构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最后比的就是更低的能耗和更高的计算效率,这恰恰是嘉楠的优势。
“我们在区块链这块走的太远了,别人已经很难追上了。比如芯片领域,我们可能跟一个新入行的哪怕很有经验的公司相比,我们好几年的领先优势,你可以慢慢追,但是我们在往前跑,就是这样。”对此,张楠赓有着充分的技术自信,“我们在跟国外厂家竞争的时候,我们数倍于他的性能和性能价格比,这是在设计端实现的,不是在生产、制造上成本低实现的,所以对这个事儿我是非常自信的。”
其次,很多AI芯片的创业公司最困难的问题就是量产。但这对嘉楠却似乎不是问题。张楠赓说,“ 2018年我们的7纳米芯片一经推出就迅速量产,所以没有谁比我们更熟悉量产,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AI芯片公司一个本质的差异。”
第三,今年是5G商用的元年,而5G会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海量的终端,这会让端侧AI拥有巨大的施展空间,如张楠赓的判断,AIoT会成为一个新的风口。而永远不做跟随者,只想成为市场开拓者的嘉楠,很明显又跑在了风口之前。
对未来,嘉楠已经计划在2019年底投产第二代AI芯片-勘智K510,算力将会有5—10倍的增长,继续丰富端侧AI的能力。对嘉楠而言,从端侧市场切入,场景会越来越丰富。同时,随着端侧市场的崛起,端云结合必然是方向,当生态成长起来之后,从端走向云,这是否会成为嘉楠下一个全新的故事呢?值得期待。